近日,商务部等四部门发布公告,明年1月起,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。这意味着电动车出口秩序将进一步规范,“平行出口”等行为将受限制。
消息在市场上引发了一些疑虑声。有人觉得,国内市场内卷严重,更应鼓励企业出海,何必增加限制?
其实不然,中国汽车开拓海外市场已不能再无序拼量,如今更应注重品牌口碑、长线运营。此时对电动汽车出口规范化管理,反而有助于在新阶段站稳脚跟、稳步拓进,进入良性发展轨道。
20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经历已是前车之鉴。凭借优越的性价比上上通,中国摩托车的市占率一度超过80%,但企业“价格战”越打越凶,导致质量和服务急剧下滑,口碑崩塌,最终在市场上遭遇“滑铁卢”。
进入新能源时代,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发展迅猛,出口规模亦高速增长,但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又再次冒头。
比如有些经销商在国内批量采购汽车后外销,但没能力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体系。又比如,“老头乐”在一些国家被认定为汽车,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部分车型还有“山寨”之嫌。再比如,一些车企正“内卷外溢”,在海外逐底竞争的趋势引起了市场警惕。
这些行为,短期内可能有利海外销量增长,但长期看,损害的是中国电动汽车产品乃至“中国制造”这些年好不容易积累起的良好口碑,还可能招致各国政府的制裁措施。近年来,已有欧盟、澳大利亚、巴西等多个海外市场以加征关税、举办听证会、发起诉讼调查等形式,对中国汽车产品加以限制。
由此看,此次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可谓正当其时。根据政策要求,仅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可申领出口许可证,且仅能出口本企业自产品牌的纯电动乘用车。此外,新规落地后,如果出口产品在海外遭遇重大质量事件,或被认定为侵犯知识产权,主管部门可暂停或取消其从事汽车出口的资格。
这些管理手势,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产品、山寨产品出海的可能性,且能更好地保障品质与服务,有助于提升整体出口质量与海外口碑。
同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汽车行业。近几年,中国企业实力越来越强,同时国内市场竞争激烈、需求承压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“走出去”作为战略重心之一。从大局看,通过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,中国企业能更好发挥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,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,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。
但各国文化、法律、市场特征均有所不同,企业如果不做对应调整,难免“水土不服”。而单靠企业自身,往往不足以面对出海时的诸多挑战。因此,政府一方面要建立监管机制,引导企业加强海外合规;另一方面,也应在金融、法律等领域健全服务体系、加大支持力度上上通,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品牌提升与长远发展。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