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2年12月,41岁的曹植因病重临终。听闻此事后优股配资,曹叡心情复杂,立刻派遣使者赶赴陈郡,探望即将离世的亲叔。使者到达后,曹植突然泪如雨下,情绪失控,从怀中掏出一份遗折,仰天长叹道:“我的命已到尽头,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陛下能任用贤才、广开宗亲,远离奸佞之臣,励精图治,以延续大魏的光辉。”不久,曹植与世长辞。曹叡感念叔侄深厚的情谊,追谥曹植为“陈思王”,并遵照遗愿将其安葬在东阿的鱼山。
然而,在曹丕与曹叡父子眼中,曹植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“叛逆者”。曹叡曾多次拒绝曹植入朝辅政,甚至三次将曹植的封地迁移,以防其日后势力过大。曹丕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示:“我依天命登上皇位,而他却为已故的汉朝哭泣,这分明是想要谋反!”那么,曹植真的是如曹丕所言的“暗中谋逆”吗?他与曹丕、曹叡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?为何临终时他要劝曹叡“广布宗亲”呢?
任性放纵的曹植
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。曹植出生于192年,那时曹操已经在陈留起兵,正在努力应对黄巾军的威胁。曹植降生时,曹操的家中已经有了曹昂、曹丕、曹彰等长子,因而曹植的出生未能引起父亲的过多关注。曹操忙于平定战乱,内心也未必在意这个刚刚出生的儿子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袁绍病逝后,曹操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,才开始考核各子孙的文学才华。到曹植十岁时,他已经能够熟读经史子集,几乎无所不通,更为难得的是,曹植才思敏捷,口齿伶俐,轻松作赋论,书写文章如流水。曹操虽然身为文学大家,却也对曹植的才情赞不绝口。
210年,铜雀台竣工,曹丕和曹植等人登台作赋,齐声赞美曹操的功业。当时优股配资,曹植一挥而就,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《铜雀台赋》,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。与此同时,杨修、邯郸淳、丁仪等文人纷纷投靠曹植,使得他的名声在邺城如日中天,声势一时无两。因此,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,心中倾向了曹植。
然而,这一切美好预兆并未如预期般顺利。留守邺城的曹植,因不羁性格和放纵行为,逐渐暴露了其任性的一面。他无视法度,纵酒作乐,不顾节制。有一次,曹植酒后失控,竟擅自打开了皇帝专用的司马门,像是闯入了无人之境,肆意张扬。这一事件令曹操十分震怒。没想到,曹植竟会如此荒诞不羁,令他大失所望。为此,曹操立即下令处死了司马门的看守公车令,并在写给曹植的信中感叹道:“我原以为你是我的最佳接班人,今天看来,完全是我眼光错误。”
可惜的是,曹植并未从这次教训中吸取任何教训。司马门事件后,曹植依旧我行我素,做出了不少荒唐事。与一丝不苟的哥哥曹丕截然不同,曹植的放纵和叛逆让曹操彻底失望。
“囚徒”曹植
随着曹丕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增长,曹植最终失去了争夺世子的机会。尽管如此,曹操并未完全放弃他。在曹植年轻时,他曾随曹操征战沙场,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。因此,当曹仁被困襄阳时,曹操决定让曹植去营救。此举无疑拉近了曹植与军中将士的关系。
然而,曹植再次让曹操失望。一次,他在紧急的军情面前,却因为酗酒酩酊大醉,未能及时履行使命。迫不得已,曹操只得派遣于禁、庞德等将领前往救援,而曹植则彻底失去了再次出将入相的机会。此后,曹操去世,曹丕顺利登上了魏王宝座,而曹植则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旁观者。
尽管曹植依旧受到哥哥曹丕的打压,但他并未选择反抗。曹植心知自己已无力抗衡曹丕,且手下没有得力支持。杨修已被曹操所杀,邯郸淳背信弃义,丁仪兄弟虽有勇力,但才智不足,难以成为曹植的有力帮手。因此,曹植不得不忍气吞声,不与曹丕公开对抗。
忧郁的身亡
曹丕的即位后,曹植的处境愈发艰难。曹丕通过不断打压兄弟们的势力,稳固了自己的皇位。而曹植,虽然被封为安乡侯,名义上是诸侯,实则成为了阶下囚。他的封地安乡不过是一个囚笼,曹丕不断派遣监视者监督他的行动,甚至规定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三十里,不得擅自行动。
曹植的生活艰难至极。即便他名声显赫,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为了建造侯府,他不得不亲自拆除旧有建筑,四处寻找资源,状况惨不忍睹。即使如此,曹丕依然不放过他,频频找茬。在洛阳期间,曹植只得虚与委蛇,屡次上疏自谦,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随着时间推移,曹植的精神日渐萎靡,最终郁郁而终。临终前,他再次劝曹叡要广布宗亲,避免将权力过度集中在外戚手中,保卫曹家江山。然而,曹叡并未采纳这一建议。对于他来说,曹植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威胁,因为曹植不死,便有可能动摇大魏的根基。无奈的是,曹叡未曾预料到,曹家的江山仅仅维持了17年,最终还是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